1)第241章 打造大都市_我在大明造航母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百姓都是道听途说,没有一个真正了解情况的人。

  远处的一个临时搭建的帐篷外,阮大铖和马士英在看着这热火朝天的工程。

  “听说总督想要建十万栋这样的房子,这个需要的银子也太多了吧。”

  马士英说道,以最便宜的一栋二十两来计算,完成这个计划需要两百万两银子。更重要的是,这些投入还不像投入钢铁厂那样,可以产生利润。

  马士英也听说了吴长庆的计划,那就是把南京打造成一座可以容纳五百万人的超级大都市。

  按照计划,十万栋这样的红砖房都远远不够,还得靠百姓商家自行再建造更多的房子。

  这种规模的基建,马士英不太理解。

  “这个不是一次性,是要分三期进行的。首批是一万栋,等手头宽裕了建第二期三万栋,最后一期六万栋。前面两期都是用来低价出租,最后一期是用来出售。亏钱是肯定的,但毕竟是为了百姓嘛。”

  当阮大铖得知吴长庆想要把南京打造成可以容纳五百万人的大都市时,也是被狠狠的震惊到了。

  这个想法太疯狂,从古至今就没有这么大的都城。

  这个工程,不比京杭大运河容易。

  但是,阮大铖仔细想过之后,发现好像吴长庆的设想也不是没有没有可能。

  仅仅今年三个月的时间,南京的人口就增加了四十多万。

  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有个两三年就能达成目标。

  “不明白总督为什么执意要打造这么大规模的都城,人口都聚集到城市,农村的田地谁来种?”

  马士英感慨道,这当中的逻辑,他并不是很懂。

  “总督倒是向我解释过,说人口密集能够推动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想想也确实有道理,正因为有这么多人聚集在此,那些工厂才能招聘到那么多工人。而人口多了,都需要吃喝拉撒,市场也会变大。

  至于农村的地,科研部那边的人还在研究一些可以节省人力的机械。据说,等那种机械研发成功,一个人都可以种上百亩地。”

  马士英,阮大铖这些人搞官场斗争那是一套一套的,但是对如何发展经济却是外行,对于经济学当中的虹吸效应自然是不明白的。

  经济想要快速发展,人口分散在各处显然是不行的,会导致协作成本太高。

  只有人口聚集到一起,才能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各种优势资源,以及吸引投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家卖凉粉的,十碗凉粉只能赚一文钱,在某个小镇上一天只能卖十碗。

  那么这个小镇就不会有卖凉粉的人,因为赚到的钱还不够养活自己。但是,来到人口密集的南京后,一天可以卖一百碗,那么一天的收入就有十文,就能养活自己,这个行业就会诞生。

  其他行业,也都有类似的效应。

  总之,人口聚集就能促进经济发展。

  这个

  请收藏:https://m.shl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