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一十三章 想让本宫低头?_太子别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官田的来源多种多样,总之官田属于朝廷。官田自然需要百姓耕种,官田征收的税粮包括佃租,自然比民田要高很多。每个地方的官田田亩数有明确的记载。户部会特别核查各地官田数量。

  核查田亩数方便,核查官田具体所在就费时费力了。因此,朝廷无缘无故不会核对官田位于何处。这就给了当地官府钻空子的机会。要知道官田肯定比民田肥沃。各地权贵们喜欢把别处的民田和官田对调。心黑的,更改百姓手里的鱼鳞册,把属于他们的民田变更为官田。让他们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家传的土地。

  土地是百姓立身之本。丧失了土地就是要了他们的命。能不反吗?

  明朝立国一百三十年。土地差不多都被分配完毕。朝堂上没什么大事,没了遭难的勋贵、官员贡献土地,谁家都没法大量买地。以前还能趁着天灾的时候买入遭难的百姓之地。自从有太子从海外购来的粮支撑、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作坊,只要人勤快些,总能熬过天灾活下去。卖地的百姓锐减。

  大明百姓的生活好了,民田变官田的现象反而多了起来。

  北直隶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官田数量不多。南直隶因为官田众多,粮税过重,被前任首辅徐溥死前闹大,情况好转许多。两地都没在清丈田亩上暴露此事。

  其他地方的百姓可就没那么幸运。以前的琼州还算好,毕竟和陆地隔着海,往来不便,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有琼州这个地方。自从朱厚照在琼州大肆买田,推广棉花、三季稻种植,琼州成了很多人眼中的香馍馍。民田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变为官田。

  当琼州每日有十多艘囚牛商行的海船往来时,权贵们有所顾忌都收着手。朱厚照突然抛出琼州土地,大批人撤出琼州后,权贵们再也按耐不住了。儋州有大量的黎族。少数民族读书人少,牵连的势力少,所以更好控制。于是儋州黎族便成了牺牲品。

  “人心不足蛇吞象。本宫是无辜的。”朱厚照干巴巴地叫屈。

  儋州起义闹大的原因不止如此。朱厚照门清,刘健也心知肚明。可他们谁都不能宣之于口。

  在太子之位待久了,哪怕朱厚照不想插手朝政,身边人总会打探朝堂动向然后想着法子告诉他。

  弱势的黎族为何能短时间内攻占半个琼州?毋庸置疑,背后肯定有人支持。放眼整个大明,但胆敢站出来干这种事情的,只有一个兴王一人。兴王连续夭折了几个儿子,年近三十还没有一个后,小动作越来越大。

  恨不得把整个东厂派到兴王身边监视的弘治帝,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兴王在背后做的这些小动作?只是弘治帝为了面子和声誉,铁了心要抓到兴王的把柄才会处置他。儋州成了两方势力的角逐之地。

  为了要拿到兴王的把

  请收藏:https://m.shl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