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六十八章 字数越少事情越大-_太子别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琢磨朱厚照性情的人比研究弘治帝的人多。

  弘治帝仁厚,只要不碰触他的逆鳞,一切好商量。天下皆知弘治帝的逆鳞是张皇后和太子朱厚照。朱厚照就不一样。性格乖张、不好相遇。连官场沉浮几十载的老油条都摸不准他的想法。

  经过多年分析,大家总结出一条朱厚照的行事风格——重要的事藏在人后偷偷干。如果结果令他满意,会暗戳戳地刊登在《京报》上炫耀。

  炫耀的时候,字数越少、事情越大!

  明孝陵地面上祭祀的殿宇塌了一半,朱厚照先声夺人,指责朝廷丢弃辽东土地。除了孜孜不倦尝试让弘治帝终止改革的官员,其余人把目光锁定辽东。

  朱厚照并不是无的放矢的人。他认为辽东的土地能让大家放弃或者减少对改革的抵制,一定有其依据。正在这时,《京报》刊登了一篇短小的文章。

  “《决定粮食亩产的关键因素》,土地肥沃?精耕细作?天气?肥料?不,是种子!”

  一篇在士人眼中绝对算不上的文章,登在《京报》头版的底部,只有指甲缝大小。眼神不好的人根本看不见。

  这篇短句的上方连篇累牍报道了河套的向日葵。向日葵成为河套的支柱产业,盘活了河套、凉州一代的经济。

  京师上下都没见过向日葵,但都吃过瓜子。瓜子一斤五文,对百姓而言也不算便宜,可咬咬牙也能买几斤充面子。开始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上几斤边唠嗑边吃,后来逐渐在茶楼、酒肆推开。

  根据报道,向日葵亩产在一到二石之间,每亩收益在三两左右。以炒熟的瓜子一斤五文算,加上运费等成本,户部精于算数的吏目怎么算都算不出有三两利。但肯定是比种粮食赚的多。

  “辽东那块也适合种向日葵?”户部尚书侣钟找上李府询问李兆先。

  青土湖红砖三合土房屋建好后,刘学成、李兆先、谢亘以及勋贵家的子弟们都去了那为河套的建设添砖加瓦。李兆先染了风寒,得了两个月的假期回京休息。李兆先在河套的工作类似于户部主事,理应对向日葵十分熟悉。

  李兆先和其父李东阳一样,有一颗七窍玲珑的心。侣钟一开口,便猜到了前因后果。

  “向日葵需要向阳生长,阳光越充足长得越好。辽东应该……不适合。南方种稻北方种麦,山川地理不一样,适宜耕种的作物也不相同。太子手上应该有更适合辽东的作物。”

  侣钟皱眉深思,喃喃自语道,“哪怕有适合的作物,每亩3两的收成还不足以抵消清丈田亩带来的损失。”

  太子一直叫嚣着官绅一体纳粮。很多人担心鱼鳞册重订后,将来会依照鱼鳞册上的田亩纳税。如果少报土地,朝廷会把多余的土地纳入官田。把土地转入他人名下万一出现纠纷,朝廷只会认鱼鳞册的主

  请收藏:https://m.shl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