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零九章 讨价还价_太子别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弘治帝落座于奉天殿坍台的金座。一眼扫去,发现今日早朝气氛不对。

  首辅刘健的脸色像严冬腊月里的冰雕。官员之间“眉来眼去”,似在交流着什么。

  “发生何事?”弘治帝轻声询问李荣。

  李荣低眉垂眼:“皇爷,小爷一大早命人给等在宫外的百官们送《京报》。”

  弘治帝讶然:“《京报》?何物?”

  皇爷不知道?

  李荣嘴角微不可查地抽了抽:“小爷弄出传递消息的报纸。昨晚小爷从内书房借人。趁着宫门未落锁全都送去囚牛商行。小的们连夜抄了一万份报纸。今早城门一开,有八千份被送出了京。”

  内书房专门给宦官中挑出的聪明孩子启蒙。就像非翰林不入内阁一样,没经过内书堂启蒙的宦官进不了司礼监。内书堂请的老师都是翰林,教学态度绝对比文华殿内的侍读官严厉多倍。在内书堂读书的小内侍放宫外,至少也是童生的水平。

  “哦,照哥儿提过一句。朕没放心上。邸报而已,百官为何这表情?”

  弘治帝哦了一声,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

  实际上昨日弘治帝和儿子两人在御书房关门商量一个多时辰,都是有关“租用”盐场的事,并没有提其它。弘治帝是真的不知道报纸的事。但见李荣把内书堂的人借了出去,猜儿子定是故弄玄虚糊弄了李荣。

  弘治帝不得不装做事先知道报纸的事。谁让儿子是亲生的,就算坑了爹,弘治帝也要捏着鼻子认下。

  几乎看着弘治帝长大的李荣,岂能听不出真假?李荣哭笑不得。小爷也真是的!宫里就这么一位皇子,就算不打着皇爷的旗号直接开口借人,他敢不借吗?

  但若是小爷要人,李荣一定会留意借人的意图。也不会一大早被《京报》呛了个半死。

  李荣拐弯抹角地说:“《京报》的内容……估计惊到了大家。”

  “你给他们讲讲这次京察的成果。”弘治帝迫不及待地催促,“拿一份让朕瞧瞧。”

  李荣遵从圣意宣读此次京察结果:“罢免或调用官员1265人,杂职1303人。另有326人因年老、疾病等致仕……”

  两京加上各布政使司的大小文官约在两万人左右。一次性贬官或罢免十分之一以上,其中又以京师脚下的直隶官员为最,实属罕见。

  就在这奉天门,参与早朝的官员比正旦大朝的人数少了十分之一。

  京师各衙门一、二、三品实权官员变动不大,下头的人动了再多也不怕。大明永远不会缺做官的人!

  不说今科进士,光国子监等着做官的监生都有数百人。

  此次空出不少四、五品官位,不管有资格的、还是没资格的,都想往上挪一挪。五品是一个分水岭。到了一定的年纪升不上五品,这辈子也别指望位列大小九卿。

  李荣宣读的时候,有不少官员

  请收藏:https://m.shl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